武汉大学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团队面向港澳台学生开设“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国情教育课程。依托教育部和学校课程建设相关项目,教学团队积极探索内地(大陆)高校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的规律与特点,以生动、翔实的历史资料,多元、浸入的教学方法,引导港澳台学生具象地理解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历程。
教学形式丰富多样。课程共11次课,由五次集体授课、一次专家讲座、两次社会调研以及两次圆桌讨论课构成。常规授课与名家讲座、课堂教学与实地考察等相结合,讲解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发展历程,增进其对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的认知与理解。多元、浸入式的课堂组织方式,拉近了港澳台同学与中国近代历史的距离;生动、鲜活的历史故事,近代变迁历程更似电影般呈现于同学们眼前。
港澳台同学讲述“我的家乡与我的家族”
港澳台同学分析“影视作品中的近代中国”
课程讨论
教学内容博专并重。教学团队成员王萌教授、彭敦文教授、姜海龙博士、吴文浩博士通过五次集体授课,深入浅出地讲授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主线脉络:近代中国是如何在列强的压迫与不平等条约的束缚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又是如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向独立自主。课堂上,老师通过一张旧地图,深情地向同学们介绍孙中山先生在《实业计划》中规划三峡水利工程的宏伟梦想;通过一张老照片,娓娓讲述台湾民族英雄莫那鲁道反抗日本殖民统治者不为人知的斗争经历;对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的讲解,让同学们感受祖国母亲被夺走孩子的悲哀之情和对孩子重回母亲怀抱的强烈期盼。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彭剑教授,以“民国时期‘夫权革命’的碎影”为主题,生动、具象地剖析辛亥革命对民众思想观念的深远影响。课程中五场学术盛宴让同学们感叹,我们的国情课竟然如此有“温度”!
课程教学重实践、重参与。教学团队精心策划了两次校外课程调研活动,组织选修本课程的港澳台同学参观武昌起义纪念馆和辛亥革命博物馆,倾听文物的故事与伟人的事迹;调研三峡大坝研习基地、宜昌博物馆、夷陵区南边抗日将士陵园以及川汉铁路遗址公园,切身感受近代中国社会的波澜壮阔与前辈创业的筚路蓝缕。课程还组织了两次圆桌讨论。第一次围绕“影视作品中的近代中国”展开。同学们以视频剪辑的形式,分享了他们对中国近代史的感悟。第二次讨论课以“我的家乡、我的家族”为主题,同学们以口述史采访家人的形式,讲述他们心中的家国情怀。
辛亥革命博物馆开展实践教学
宜昌博物馆开展实践教学
川汉铁路遗址开展实践教学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国情教育课程得到选课同学的一致好评。许多港澳台同学反馈,这门课程令人耳目一新,收获很多。社会学院2023级澳门同学郭绮琳说,“‘影视作品中的近代中国’讨论展示让我重新注意到影视作品里不曾发现的小细节。希望更多人能够因为这门课而发现历史的美。”一位台湾同学说,口述史展示让我深刻地感受到自己家族、家乡与祖国大陆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2023级城市设计学院香港同学蔡达域这样评价这门课程:“‘近代中国社会变迁’这门课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历史原来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两次课外调研让我们走出课堂,在遗迹、实物、图片中感受历史。口述史展示让我了解到发生在长辈身上的故事。‘近代中国社会变迁’课程形式多样,让历史有了具体的模样”。
(文 字:王 萌、侯冰洁 审 核:彭国晖 张 娟)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武汉大学行政楼东北附楼 邮编:430072